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列表 影响三线建设决策相关因素的历史透析(一)
影响三线建设决策相关因素的历史透析(一)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用三个五年计划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进行了一场以国防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是从战备角度对全国不同地区进行的战略划分。按照当时的战略布局,西南、西北地区为三线,又称“大三线”,沿海和沿边地区为一线,一线和三线之间的广大地区为二线。另外,各省还划分了自己的一、二、三线,其中的三线称“小三线”。三线建设投资比例高、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实际上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中的西部开发。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突然改变“三五”计划的最初设想,开始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影响三线建设决策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认为其中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入60年代中国的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加大。
  冷战时期,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十分险恶的。进入60年代,我国的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南部,1964年8月5日,美国制造北部湾事件,对北越实施军事封锁和大规模的轰炸。1965年3月, 美军悍然在南越登陆,开始了在越南的特种战争,战火烧到了中越边界,对中国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北部,由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中苏边界的紧张局势也进一步加剧。60年代中后期,苏联向临近中国的边境地区派驻的军队由10个师近20万人逐渐增加到54个师近100万人, 苏联还把战略导弹直接指向中国。在西南方向,1962年中国军队击退印度军队的大规模入侵后,中印边境局势尚未得到缓和。在东北方向,美国驻军南朝鲜和日本,对中国和远东地区构成威胁。此外, 盘踞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从1961 年到1965年,也一直叫嚣反攻大陆,多次派飞机、军舰和武装特务对东南沿海进行窜扰。
  上述种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对敌对势力可能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高度警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64年4月25日, 总参作战部提出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报告认为,我国工业基地、大城市过分集中于东部地区,在战备方面存在着许多隐患,一旦发生战争,后果不堪设想。建议由国务院组织一个专案小组,根据国家经济的可能情况,研究一些切实可行的积极措施,以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1](第34-35 页)总参将此报告呈送毛泽东及中央政治局。毛泽东对报告非常重视,批示:“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1](第33页)根据毛泽东的批示精神, 一个以李富春任组长,薄一波、罗瑞卿任副组长的国务院专案小组进入全面运作阶段。
  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毛泽东对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一次,他在同一位主管工业的负责同志谈话时说:要好好研究斯大林的经验,斯大林一不准备工事,二不准备敌人进攻,三不搬家,这是教训。他认为,由于斯大林没有重视乌拉尔以东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致使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惨遭严重损失。但即便如此,这片工业基地仍然在战争中发挥了较大作用。联系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如果战争打起来,没有强大的后方工业基地是不可想象的。
  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改变“三五”计划主要解决“吃穿用”的初步设想,把“三五”计划的重点放在三线建设上。鉴于中苏关系的全面恶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仅失去了共同抵御第三国入侵的作用,相反,产生了来自苏联的新的威胁。毛泽东在会上指出,从赫鲁晓夫大反华的趋势看,我们要考虑到万一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把战争加在我们头上。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抵抗武装入侵的准备。[2](第778页)
  对苏联威胁的警惕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和对现代战争的理解。1964年8 月中旬,中共中央书记处举行会议,讨论三线建设问题。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们什么时候要打仗。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不是原子弹,而是常规武器。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内地去。各地都要建立自己的二、三线,不仅工业交通部门要搬家,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家。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新建的项目都要摆在第三线。第一线能搬的项目要搬迁,明后年不能见效的续建项目一律缩小建设规模。
  在战争威胁的紧张气氛下,1965年4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加强战略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中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面。

  1965年7月21 日国家计委向周恩来汇报调整和修改后的“三五”计划的初步设想。汇报谈到,“三五”计划实质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要从准备应付帝国主义早打、大打出发,把国防放在第一位,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经过第三个五年计划或稍多一些时间的建设,三线地区将成为一个部门比较齐全的新的工业基地。由此可见,备战是进行三线建设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


上一篇:三线建设的缘起与决策
下一篇:毛泽东搞三线建设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